第一部分 市场的定义、分类及结构

一、市场和中心地

定义

  1. 小市: 实际上不提供劳务或输入品,从事农家产品的平行交换,很多必需品难以见到
  2. 基层市场(Standard): 农村市场,满足了农民家庭所有的正常的贸易需求
  3. 中间市场(Intermediate market): 在商品和劳务向上下两方的垂直流动中都处于中间地位
  4. 中心市场(Central market): 通常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战略性地位,有重要的批发职能;一方面接受输 入商品并将其分散到它的下属区域去;另一方面收集地方产品并将其输往其他中心市场或更高一级的都市中心

分类

中心地类型 市场类型 最大属地
[小市] [小市] [小市场区域]
基层集镇 基层市场 基层市场区域
中间集镇 中间市场 中间市场区域
中心集镇 中心市场 中涯市场区域
地方城市   域市贸易区域
地区城市   地区贸易区域

行政中心与中心地的关系

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者可以重合,另一种认为两者完全不同。

  1. 两者重合
  • 张盛涛:基于杨庆堃的研究,以山东邹平县为分析对象,提出了“小市-基层集镇-中间集镇”,没有考虑 邹平县所包含的市场层级较低;
  • 贝利、普雷德:肯定了张的理论,引证了分类法,将较高层次的行政首府移植到一系列经济等级中较低 层次的中心地中。
  1. 两者不同
  • 费孝通:提出了“驻防镇”和“集镇”,认为两者在位置、外貌和职能方面都不同;县治和其他行政中心通常不具有商业职能。

二、周期性和集期

集市周期性的优势

  1. 对于生产者(贸易者):将生产和销售有效地结合起来
  2. 对于消费者:减少其为了得到所需商品和劳务而少途跋涉
  3. 限制因素:距离(更准确的——交通条件)

周期

  1. 根据天体运行来设定:阴历、旬
  2. 人为设定
  3. 中国的集期: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

三、作为空间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市场结构

六边形理论

  1. 六边形: 每个市场的服务区域接近于一个正六边形

  2. 六边形的离散性:六边形的 基础市场 是离散的,不存在重合(??)

  3. 完整的村庄环:经验证据指出,18个村庄的两环模型

  4. 模型图:

    六边形理论模型图

  5. A模型:每个基层集镇依赖于两个高层次集镇

  6. B模型:每个基层集镇依赖于三个高层次集镇

  7. 集期分配:要使一个基层市场与它相邻的几个高层次市场间的冲突最少,而相邻的基层市场集期则不必考虑。

  8. 中间市场集期的排他性:

  9. 为地方上层人物提供方便

  10. 配合行商们的需要

与行政体系的关系

  1. 与行政体系平行,又超出于后者之上,加强了后者又使后者得到补足

  2. 行政体系:定义明晰,在各个层次都彼此分离,在逐渐上升的结构中,所有低层次单位都只属于一个单位

  3. 市场体系:只在最低层次上彼此分离,每提高一个层次,每个较低层次通常对应着两到三个体系,采取了连锁网络形式

四、作为社会体系的市场结构

基层市场社区

  1. 基层市场体系的大小与人口密度反相关

  2. 农民对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社会状况有了充分良好的了解,而对基层市场区域之外的社会区域却全无了解时,会引起的某些结构上的后果(劳务关系网、婚姻)

  3. 基层市场社会在宗族组织方面的作用:同姓氏的地方化宗族,由于农民家庭的社交活动主要在他们的基层市场社区内进行而很少在其外进行,同一个市场体系内的宗族间的联系可能会永久存在,而在不同基层市场区域中地方化的宗族之间的联合常常收到时间的侵蚀

  4. 基层市场社区的权力结构与对市场控制相关

  5. 基层市场社区结构与文化

作者的两个观点

1. 中国较低的和中间层次的社会结构与市场结构平行,并且,采用了一种等级网络的形式。

2. 每一个等级层次的市场体系对于阶层间的关系都有一种特有的意义。

“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中间地位的社会结构,既是行政体系和市场体系这两个各具特色的等级体系的派生物,又纠缠在两个体系之中。”

第二部分 传统的变化与现代的变革

一、传统的变化

二、现代的变革

第三部分

一、与原有农村市场模式的关系

二、市场共同体与农村人民公社